所有人都在算一筆網絡效應的賬。共享單車和充電寶因租借模式類似,常被拿來比較,兩者最終走向了不同故事結局。
人們注目共享單車,其被資本熱捧,一路高歌;而彼時,共享充電寶卻飽受爭議,投資人質疑需求、模式延續性。多數項目的融資停留在2017年底,行業仿佛進入野蠻生長黑暗期,其再被媒體提起,多與“惡性競爭、打砸機器”,“專利紛爭訴訟”等話題有關。
經過三年多的市場更迭,共享單車行業戲劇性中落,而共享充電寶行業卻活了下來,且被證明是共享行業里,優先能實現盈虧平衡的市場。
多數人對共享充電寶的認知還停留在兩年前,資本和輿論的追捧和冷落,遮蔽了這個行業真正的發展軌跡。
不同于多數燒錢的共享項目,這是一筆好生意。騰訊創業曾測算,每個充電寶機柜實際利潤在1020-1380元/月,4個月便可回本。
《財經》采訪的共享充電寶公司均認為,2019年是關鍵年份,行業將出現規模化的收購兼并,目標只有一個——以更大的市場份額進攻下半場。
共享充電寶行業極具特殊性:相比如汽車、服飾、單車等共享行業,其對渠道能力和軟硬件要求極高,更類似傳統3C產業;而相比傳統3C行業更看重規模效應,其隨借隨還,對財務模型網絡效應的要求較高。此外,共享充電寶作為巨大流量入口和智能設備,其數據和智能化空間還在探索。
此時此刻復盤充電寶行業,可以更理性地重視資本和輿論的風潮,理解行業變遷——傳統硬件、渠道生意與互聯網的深度結合。